推广 热搜: _佛教用品  佛珠  香道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宝网  菩提子佛珠  红木家具  文交会  时尚  黄石市佛协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 

寻找法海寺精美壁画 可与欧洲文艺复兴壁画媲美

   日期:2013-08-29    
2013年6月22日,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西北唐代幽州节度使刘济墓被成功开启,古墓中的墓室彩绘令人眼前一亮。通过最新发现的这些“古墓丽影”,可以由此梳理一番北京值得一看的几处著名壁画遗存。

  斋堂辽晚期墓室壁画
  再现富贵人家的生活


  墓室壁画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以及祝愿。除了新发现的房山千年唐代刘济墓之外,北京还有两处值得人们一探的墓室壁画。

  在门头沟区斋堂村有一处辽代晚期墓室壁画,此墓为砖砌单室壁画墓,墓室壁面涂有厚约1厘米的白灰,上绘彩色壁画。墓门东侧壁画已毁,南壁墓门西侧、西壁、北壁及穹隆顶画保存完好。墓顶绘制有六瓣巨大莲花,外围缠枝莲12朵,再外为黄、粉、紫色小莲花。墓门洞西侧墨书楷字“安堂斋”3字,东侧书“乐堂”。墓门西侧墙壁画有侍女两名。墓门东侧壁画内容与西侧相同。西壁是一组连环画,画面上方帷幔低垂,天上飘浮五色祥云。北部石砌长方形棺床上绘有四幅山水画,内容包括树木间隐现的楼阁、古塔和近处的农家小院等。墓室中的一南北向柏木棺的左右棺壁彩绘着缠枝牡丹及锦团小莲花。这里的墓室壁画对于研究辽代北京一带富贵人家的生活具有参考价值。

  北京密云西田各庄镇太子务村有一座元代壁画墓。墓室内壁抹泥灰和白灰各一层。北壁绘三开屏风一架,屏风边框涂浅赭色,正中画心为墨绘梅花竹石图。东壁绘单扇屏风一架,边框涂浅赭色。画心绘人物图,人物两侧绘竹石花卉。东侧灰皮剥落,壁画无存。墓门正上方绘横匾,匾上墨书“乐安之堂”四字。据考古发现,这座元代墓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元代墓室壁画之一,绘制于元代初期,壁画中的人物衣纹勾描娴熟,花卉竹石线条洗练,尤其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的画法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有重要价值。



保护法海寺壁画公函

  石景山模式口法海寺壁画
  绝无仅有的沥粉堆金技法


  北京最精彩的寺庙壁画要数法海寺壁画,坐落于京西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麓的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在大雄宝殿内保存了完整的明代巨型壁画。法海寺壁画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师所绘的精美壁画,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法海寺壁画号称中国古代三大壁画群之一,它采用中国唐宋以来传统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工笔重彩沥粉贴金,增强了壁画艺术的装饰美感,是继敦煌莫高窟壁画群和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之后,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

  法海寺壁画分布在后院大雄宝殿本尊像的龛背和后殿门的左右两壁及殿前东、西两壁上,共十铺,面积236.7平方米。所绘内容是佛众菩萨、二十诸天、飞天仙女、动物花卉和山水祥云等。壁画是由当时的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所绘。在题材上,法海寺壁画突出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艺术特色。如佛教绘画二十诸天《帝释梵天图》,是在唐代形成的一种佛教题材模式。法海寺壁画中所绘制的二十诸天模式,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密宗体系,具有典型的唐代传统,但是在绘法上,又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创造和表现了明代人物的气质与内涵,使人物与动物塑造突破了僵硬的传统表现模式。法海寺壁画在绘制技法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设色和难度很高的沥粉堆金的技法,这在国内壁画中是仅有的。壁画中各类人物的形象神态、服饰衣冠、动物的神情、毛发,无不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突出体现了佛教人物的内心世界,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了诸佛的外部威严与内心悲悯相统一的形象,达到了刻画佛教人物艺术的最高境界。

  有专家指出,法海寺壁画人物的各种手部姿态的表现,“与同时期西方美术史上出现的维纳斯手部表现相比照,两者可以说各有千秋”。不同于西方绘画通过进一步描绘维纳斯手部的肌肉组织,进而丰富手的总体艺术感受,明代法海寺壁画仅通过极其简单的几根线条,不仅把手的丰满、优美姿态勾画出来,而且让人感到有活气和立体感。法海寺壁画堪称一部完美的作品,专家们曾仔细查看法海寺壁画的真迹,竟然没有发现一处废笔。而像国内其他地区的壁画,甚至包括非常有名的敦煌壁画,部分作品上都会有再次修改或技法不够纯熟的现象。法海寺壁画历经570多年的风雨岁月,至今其画面不剥裂,墙面不脱落,可见壁画的绘制与墙面的制作工艺之高超。而欧洲十五世纪的壁画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在这一点上,西方壁画无法比拟。

  紫禁城里的《红楼梦》壁画
  珍妃瑾妃用以取悦慈禧


  故宫长春宫回廊内壁上绘有十几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壁画,是距今较近的中国宫廷建筑壁画,也最能体现这一时期中国壁画艺术中西荟萃的特点。

  西洋绘画大规模传入中国时,正值明朝万历年间,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中,当时对传播西洋绘画起到重要作用的传教士们大都具备丰富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等科学知识和技能,被明清皇帝们另眼相看,从而在宫廷内得到了一席之地。但是此时欧洲绘画技艺还仅基本局限于教堂和宫廷,与当时占主流的文人画并无重要交流。而且由于受此局限,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并最终为中国绘画技艺所吸收并融化。中国壁画技艺在清代的发展已远不如元明时期兴盛,而西洋壁画技艺的输入,显然为中国壁画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中西合璧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壁画艺术的特征之一。

  长春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红楼梦》壁画的产生和慈禧有很大关系。慈禧喜爱《红楼梦》,书中的许多情节她都能背诵,对书中的人物更是了如指掌。光绪皇帝的瑾、珍二妃初入宫时,很得慈禧的欢心。她们姐妹喜爱《红楼梦》,知道太后也喜欢,就建议在太后生活的长春宫,绘制《红楼梦》壁画,慈禧太后欣然同意。

  长春宫《红楼梦》壁画绘制在回廊四面墙上,有十几幅,总面积有五六十平方米,是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一组情景壁画。壁画绘制的内容是《红楼梦》一书中的经典场景和典型人物。这些壁画中有挂有“怡红快绿”匾额的怡红院,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有题着“杏帘在望”的稻香村……最为别致的一幅是贾母逛大观园:大观园内,两个丫鬟用“行椅”抬着贾母,一个丫鬟打着高柄遮阳伞,宝玉前引,众人团随。这样的取景在《红楼梦》画中极少见,但细想一下,这不正是慈禧太后“时以贾太君自比”的有力旁证吗?《红楼梦》壁画的绘制手法也有其显著特点,它采用西洋透视学原理,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绘制而成。人物生动鲜活,惟妙惟肖,是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结晶;亭台楼阁等景物,富有立体感,是西洋画法透视学原理的集中体现。纵观画面,人物刻画、布局结构,皆华丽工整,笔精墨细,典雅清秀,显示出晚清时期彩画师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记者 安顿)
 
 
更多>同类佛茶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佛茶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京ICP备2022007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