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_佛教用品  佛珠  香道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宝网  菩提子佛珠  红木家具  文交会  时尚  黄石市佛协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 

“一带一路”与佛教:中国佛教的自信从哪来?

   日期:2017-05-16     作者:香道网xiangdao.net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推进,为当代中国佛教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佛教界要具有世界眼光与进取精神,要有文化自信,同时中国佛教界要提升自身素质。

佛教界应当志存高远,具有世界眼光和进取精神

中国宗教也植根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也在构筑着世界宗教文化信仰的精神,推动着世界宗教信仰的健康发展。中国宗教界应当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具有系统的全局观念,树立博大的最高追求。

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中国佛教,又逐渐成为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佛教早就“文化全球化”了。但是,就现实的视角看,中国佛教尚未展示出应有的风采。面对风势强劲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佛教界缺乏自信与自尊,或许是重要的内在因素;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由于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表现出“自我消遣”的被动状态,缺乏走向世界的胸怀和气魄;佛教界固守着传统的惰性及不良倾向导致的信仰主体的缺失,使中国佛教在面临机遇与挑战之时,尚显力不从心。这是中国佛教界要理性面对并切实改变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佛教也在以崭新的姿态迈向全世界。30多年来,大陆佛教界与台、港、澳地区佛教界密切往来,起到了国家统一“佛教先行”的作用;1993年9月,赵朴初提出了中、日、韩三国佛教界“黄金纽带”的构想,至今已经扩大成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黄金纽带”的友好关系;连续举办4届的世界佛教论坛也取得了圆满的成果。这是当代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文明与维护世界和平的标志。通过这些可以发现,未来中国佛教必将不断深化和推进“和谐”、“和平”的世界性命题,为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减少文明隔膜与冲突,作出更大的贡献。

佛教界要有文化自信,展现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多元多彩、平等包容、和谐仁爱、积极向上的品质,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神与时代风貌。这应当成为佛教界走向世界需要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另外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习近平主席由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引发的“思考”:“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精美的物件固然是文明的载体,但是,如果只满足于器物欣赏的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十分遗憾的。

事实上,面向世界的未来,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精神,已经越来越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推崇。日本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意大利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恰、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威尔逊,以及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校长罗古诺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著名国学家季羡林等人之间多层面的探讨,最为引人注目。对未来世界文化发展趋向,他们总体的观点是相通的。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建立在“一神性主宰”的宗教理念上,而演绎出的那种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念。而东方文化中的“多神教”思想,其实是对一切生命的普遍尊重,又因而转化成相互友爱的社会伦理。因而,未来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于东方文化。其中,佛教将承担重要角色。

佛教界要提升自身素质,彰显独特作用和良好形象

当前,中国佛教面临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从表象上看,当今的佛教繁荣发展,寺院兴建的热潮此起彼伏,佛教景区的圈建争先恐后,名山大寺“上市”的呼声阵阵,开光升座的新闻连连,盛世佛兴;但另一方面,从佛教信仰的主体精神上看,佛教界却日益承受社会诟病的压力,借佛敛财现象猖獗,假冒僧侣恶俗盛行,正常的佛教事业障碍重重,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因此,佛教界“重塑形象”,是能够担当社会责任与走向世界的关键。

我们知道,民间外交在公共外交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宗教民间外交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中国佛教“走出去”,让世界人民从佛教的视角,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平的思想精髓与人文关怀,为树立我国和平、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发挥了宗教在民间外交方面的独特作用。

其实,中国文化传播发展历史中,有很多值得今天学习借鉴和继承发扬的经验与榜样。单以中国佛教为例,就有许多具体的实例。以玄奘为代表的求法者和与鉴真为代表的传法者,他们无不是在博通三藏、精研宗门之后,自觉地将纯正的个人信仰转化成社会担当,将悟彻的生命智慧升华为文化精神,将深切的人文关怀凝聚成普度众生的愿行,不只成为“中国的脊梁”,而且也可以说是“世界佛教文化的脊梁”。

佛教《法华经.方便品》中有“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是启示佛教信徒们首先有具备弘法利生的大志愿、大气象。中国佛教“走出去”,不是低级玩赏,不为个人包装,而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为使命。只有这样的志向,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更多>同类佛茶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佛茶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京ICP备2022007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