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
关于加快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建设的提案
提案者:印顺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智慧,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2023年4月,习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6月,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让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与数字化共振,更好地为经典新生,为文明留存,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经典的保护传承,赓续中国民族文化血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经典数字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据统计,目前汉文佛典总数大约在四亿字左右。党的以来,汉文佛典数字化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推出了以“敦煌遗书数据库”为代表的写本佛经数据库、以“八藏合集”为代表的刻本佛经数据库。同时,还开展铅印本佛经数字化建设工作,出版了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佛典;针对排印本佛经,出版了《法苑珠林校注》等数十种佛教文献电子图书。但包括佛教经典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仍面临人才不足、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诸多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人才培养
与存世中华传统文化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典籍的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数字化更是牵涉许多交叉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打通各方资源渠道、完善各机构共享机制
由于各个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文献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有些机构可能会因为缺乏共享意识而独自进行数字化工作,造成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各专业机构、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起数字化典籍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通过共同努力,解决资源获取、技术标准、版权保护等问题,推动数字化工作的协同开展。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开放、交互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据库平台
现有的典籍数据库平台缺乏整体规划,数据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平台的扩展性、延伸性、开放性不够。
数字化典籍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传承、教育、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复杂课题。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我们能够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储、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获取、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