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财新记者周东旭)佛门本为清净地,然而,近年来佛门寺院却总难得安宁。
先是寺院上市、承包风波,掀开地方政府、景区企业和寺院之间纠缠复杂的利益,虽然国家十部门联合发文严查,暗潮依然涌动。另外,僧人犯戒甚至贪腐事件也时有曝光。
近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举报,又一次将其推向风口浪尖。7月25日,署名“释正义”的网帖,举报释永信私生活混乱,侵占少林寺财产和玷污少林寺名誉。针对网帖,少林寺向公安报案,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对造谣者依法查处。而后,国家宗教局与中国佛教协会也就此纷纷表态。国家宗教局发言人称,宗教事务部门将依法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管理,同时也将依法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到底是举报人诽谤,还是确有其事,仍需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一系列事件,都在考验着佛门寺院的公信力。个案未必都具有普遍性,但佛门寺院的实际运转机制值得关注。
财新记者就此专访华南农业大学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何方耀,他近年一直从事中国佛门寺院管理现状的研究。
财新记者:寺院的管理结构一般是怎样的?方丈在寺院管理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何方耀:寺院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方丈主持下的两序大众来管理,两序也就是东序和西序。东序由精通世事者担任,称为知事;西序由学德兼修者担任,称为头首。
两序由方丈聘请任命,一年一聘。寺院的大小头目也都是方丈任命,一般是正月挂牌,方丈找中层干部谈话,做得不错,可以继续,如果做得不好,就可能不再被聘任,或者安排到比较小的寺庙。待遇好的寺庙,月工资收入可达一万元,到了其他小庙,可能只有三四千。
寺庙开支多由寺管会决定,寺管会成员一般也都是两序中层干部构成,而他们本来又都是由方丈任命。假如要开展某个项目或工程,比如寺院希望到国外建一个分院,投资上亿,方案要通过寺管会或者两序大众通过,不过方丈的意见往往能够左右基本方向。所以,方丈的权力是很大的,如果有私心,会有很大空间徇私舞弊。
财新记者:从寺院实际运行情况看,因方丈私心而导致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的情况,是否普遍?
方丈不是终身的,按照汉传佛教的条规,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所以,退院之前积累些财产,以便日后在其他地方建一个小的寺院,是大多数方丈要考虑的,也是很多方丈的选择。这可能就需要一大笔钱。
但是,方丈积累财富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贪腐”。信众的善款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捐到功德箱,属于寺院所有,方丈个人不得占有,但也有一部分钱是直接捐给师傅个人的,比如信众直接明确提出,捐给方丈几百万元,这些钱寺院无权支配,属于僧人本人,而这些钱的数量往往也是很惊人的。比如某长老积累就多达四五亿,但是他都拿出来修庙,或捐赠给社会。能说这是腐败吗?
按照戒律,僧人圆寂后的财物就是寺庙财产,亲人不能继承。很多地方出现过僧人亲属继承的纠纷。
财新记者:公众的误解可能也主要源于这部分僧人可以自由支配的财产,佛教协会等对此有没有规定?
现在的信众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比如他们捐钱用来印经,捐的钱很多很多,最后可能只印了五百本,其他钱到哪里去了,信众们也未必知道。
宗教上的事,如果靠政府,靠法律,总有管不到的地方。对于捐给僧人本人的钱,靠法规是没法管住的,因为僧人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政府无权要求他们怎么样。而且,对此也没必要规定,与其管不住,不如不管,由佛教协会和寺院自己管理,反而会更好。
现在政府管得很多,也出台了很多规则,而佛教本身也有规则,但双方之间的灰色地带、管不到的地方,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财新记者:近年来,由于寺院而导致的利益纷争层出不穷,比如前两年的名寺上市风波等,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因为门票收入等,地方政府、企业和寺院之间经常闹矛盾,比如,少林寺就多次因为门票分成而与政府产生“不愉快”。
财新记者:如果寺院越来越与政府方方面面利益产生勾连,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清除宗教界的“腐败”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政府做很多事毕竟是有边界的。佛教界自身有净化能力,权力介入过多,反而可能抑制佛教的自身净化。
财新记者:对于近日发生的少林寺方丈被网络举报事宜,已经引起广泛影响,寺院也已经报案。佛教领域发生类似事件,一般是如何处理?
佛教协会是自治团体,有些方丈本身就是佛教协会的负责人,而佛教协会的钱又是寺庙捐的,大的寺庙捐赠很多,其中涉及各种关系。以广东省为例,广东佛教协会每年大概有几百万费用,广州的大寺庙光孝寺自己就捐100多万,大概能占到近一半,其他很多小寺庙,只有几千或者近万元,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佛教协会花费主要还是依靠这些大的寺庙。
财新记者:一般的处理程序和结果是怎样的?
对于案件的侦查,尤其是涉及证据问题,如果没有政府有关部门出手,佛教界很难处理,侦破肯定要借助警方司法力量。国外的一些宗教丑闻,也一般是司法部门负责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