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禅茶  香文化  诗词  佛像  古代  沉香  檀香  保养  制作  香料 

煨桑:云雾飘渺的焚香祭祀

   日期:2013-01-05    
 

拉萨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其他寺庙群星拱月般地簇拥着布达拉宫,信徒多,祭祀香火自然也很旺。焚香祭祀是多种祭祀中的一种,藏人谓之“煨桑”,就是烟祭。
藏族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包括煨桑、血祭、跳神三个内容。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这三个内容,往往都是一并举行的。后来苯教还将其毫无变动地纳入自己的祭祀仪轨。佛教传入藏区后,除了在“血祭”这一内容上有所变动外,其余全部继承了下来。
“桑”是藏语的音译,其意“烟”或“烟火”。至于“煨桑”,较确切的译法应是“烟火祭祀”或译为“烟祭”。为什么民间有此俗称,那是因为煨桑这一宗教仪式,在近代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从内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仪式中的“煨桑”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仅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内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单独举行的。煨桑所用的材料有扁柏、小叶杜鹃、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
藏族先民的煨桑活动都是在部落外的山头或河岸上举行,煨桑时把扁柏、艾蒿、小叶杜鹃的枝叶堆起来,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然后由仪式主持者洒上一点水,点燃后祀神。藏族原始先民常把煨桑视为部落社会中的头等大事,他们借用煨桑来结集群众,加强部落联盟,以壮大声势。出战或行军途中也经常煨桑,祈求神灵保护以获得胜利,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描述。
学界认为煨桑起源于藏族的原始时代。那时,每当部落中的男子出征和狩猎回来时,部落中的族长、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点燃一堆艾蒿、小叶杜鹃等有香气的枝叶,让出征者从上面跨过,并不断地往他们身上洒水。开始也许是想通过熏香草的方式,除掉出征者身上的血腥之气,用水洗去其污秽。后来便演变成宗教仪式,人们再不从“桑”堆上跨过,水也不再洒在身上,而是洒在“桑”堆上。煨桑的目的也变成祭神祈福。后来,再加上苯教和佛教的渲染,煨桑便成了藏区宗教特有的一种祭神仪轨,与其他一些属于苯教和藏传佛教的祭祀仪规配合在一起,显得更加庄严。
煨桑时一般还要念诵一种叫《小桑》的经文,或请喇嘛念,或者自己念。一般都认为莲花生大师创制的《小桑》经文,可以使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随时诵之,皆能心想事成,如愿以偿。煨桑作为一种祭祀祈愿的活动,在过去,几乎人人都参与,从官方到民间,尤其是在祭祀中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煨桑祭祀也占重要位置。
1751年西藏地方政府(即通常所说的“噶厦”)建立,噶厦政府每年夏季和冬季各举行一次大规模煨桑仪式。仪式由噶伦(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主持,地点在大昭寺的屋顶上。凡噶厦大小官员,都必须身着官服来参加这一活动。煨桑的那一天,大昭寺顶上烟雾弥漫,米如寺的几十位僧人伴随法号进行各种祭神仪式,并由身着古代武士铠甲的寝宫伺卫营不时鸣放火枪,四名贵妇打扮的女子手把金盅敬祭神灵,拉章强佐(大昭寺司库)大摆油炸果子和干鲜果品,这就是所谓的“夏季白祭”和“冬季白祭”。
说说民间的煨桑祭祀活动。
祭山祭水。祭山,即将五彩经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携至本地附近最高山头的神坛上,进行煨桑以娱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较大的河边树枝上悬挂五彩经幡,同时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顶神。一般住家屋顶四角筑有垛台,每个垛台上插上树枝,每个树枝上缀系五彩经幡。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意蕴。从上到下的顺序为蓝、白、红、绿、黄。民间传说,蓝为天,白为云,红为火,绿为水,黄为土,依次用羊毛线缝制。若以五行会意,则蓝为水,绿为木,红为火,黄为土,白为铁。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属相颜色开头排列经幡颜色次序的习俗。屋顶山墙中间的墙垛上,置有陶制香炉,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历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节庆、婚嫁、旅行等喜庆之时皆在此炉中煨桑祭祀屋顶神。
 
标签: 焚香 祭祀
 
更多>同类佛茶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佛茶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京ICP备2022007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