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我国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经济发达、社会日益富庶、国家空前强盛。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香文化在各个方面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香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域外香药入唐的主要通道,包括檀香、龙脑香、乳香、没药、胡椒、丁香、沉香、木香、安息香、苏合香等等,对我国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唐大和尚东征传》曾记载:天宝年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
唐代宫廷之中,出现了专管焚香事宜的部门,称为尚舍局和尚药局。《旧唐书•穆宗本纪》中记载:安葬宪宗时,穆宗曾有诏书:“鱼肉肥鲜,恐致熏秽,宜令尚药局以香药代食。”
这一时期香品的种类更加丰富,用途更为广泛,功用的划分也更为明确。同一用途的香也有多种不同的配方和制法,有的香品功用相近却又各具风格。仅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记熏衣香方就有五首,直接夹放在衣物中的“裛(yì香气侵袭)衣香”方也有三首。
唐代熏烧类的香品就形态而言,多为香丸、香饼、香粉、香膏等类,常借助炭火熏烧(可称为“不能独立燃烧的和香”)。唐代中后期(约公元800年之后)可能已使用无须借助炭火的“独立燃烧的和香”,即“印香”和“香炷”。也就是说,当时燃香的种类大概有三种,即隔火熏香、印香、和香炷。
隔火熏香指不直接点燃香品,而用木炭或炭饼(用炭粉等多种材料合成)作热源,在炭火与所熏香品之间再“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云母片、银片、瓷片等),用炭火慢慢“熏”烤香品,可减小烟气,使香气散发更为舒缓。正如李商隐《烧香曲》中所说的“兽焰微红隔云母。”现今日本的所谓“香道”即是源于唐代的这种熏香方法。
“印香”,以香粉成形,直接点燃。王建有诗《香印》:“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这里所说的就是印香,指将香粉成形后点燃的香品,所燃的香料应该是以柏木为主的香木。
“香炷”为早期的用手搓制的线香,李商隐有“何由问香炷,翠幕自黄昏”的诗句,所说的就是早期的线香。早期的线香虽多直立焚烧,但也常“水平”卧于香灰上燃烧,所以也可使用带盖的熏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