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禅茶  香文化  诗词  佛像  古代  沉香  檀香  保养  制作  香料 

香道,谁为你申遗?

   日期:2013-01-11    
 
 
 
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日前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上海的顾绣、竹刻、锣鼓书、沪剧、江南丝竹及黄道婆的手工棉纺技术等都参展了。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香道却无人识得。刘良佑教授最最担心的是,一旦被日本人抢了先手,那么这门极纯粹、极高雅的中国艺术就彻底烟消云散了。 
  近两年来,由大师级人物带队的日本香道代表团频频访问中国的北京、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他们既是来寻根,又是在摸底。但堂堂大中国一时竟找不到华山论剑的对手,许多研究中国古文化的专家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叫作香道。 
  刘良佑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羞愧和沮丧”。但同时他又表示,即使他与日本香道专家面对面,也不会与他们交手。“因为单刀赴会是很难取胜的,在大陆我没有助手”。 
  据他透露,在台湾也不过十来个人算得上香道研究者,其他人不过是烧钱。玩香道需要文化积累,需要静下心来,当然也需要很多钱。他问:大陆人准备好了没有?
       刘良佑是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的教授,前不久应邀在上海博物馆做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中国的香文化也是题中之事。上博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时,设专馆陈列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陕西方面的专家将一些精美的器物解读为茶具和炼丹用的器物。刘教授则认为:“其实它们是用于闻香的。”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唐代香文化与法门寺出土香事文物之探讨”的论文,送交“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的发现和观点使与会者大为惊讶。 
  盛唐时期,熏香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并从浙江天目山带走了福建建窑烧制的茶盏和完整的茶道典仪。今天日本人将建窑盏称之为“天目茶碗”,以为就是天目山出产的。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 
  平安时代以后,香料在日本贵族中运用得比较多,他们经常举办“香会”或“赛香”的熏香鉴赏活动,这是“唐风”经由“和风”熏化而形成的一种风尚。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就多次提到熏香盛会。到了足利义政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闻香”风俗,逐渐形成日本的“香道”。特别是享保年间的《香道条目录》一书问世后,香道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日本本土并不产香,每年要进口大约五百吨棋楠香。 
  今天,日本的香道有一百多个流派,大体分为“御家流”与“志野流”。前者是贵族流派,图风雅,重气氛,香具豪华,程式繁中求柔;后者是武家(士)流派,重精神修养,香具简朴,程式简中有刚。在日本,习练香道是一门非常神秘深奥的艺术,从最初的闻香,到第二年练香灰造型,到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四年才给“初传”证书,进级到师范“皆传”级需要15年,升到“奥传”一级则需要25至30年。 
  然而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特别是清嘉道以降,由于战乱频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而日本影响较深的台湾地区,倒至今还有少数人在研究香道,他们更希望与大陆的文化人或香道爱好者一起交流并将其发扬光大。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组成了汉民族世俗文化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而传入东瀛后,被人家玩到了道的层面,不仅仪式感大大增强,而且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等一些较为纯粹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从中看到一些在中国不可能看到的神圣而庄严的东西。
 
 
更多>同类佛茶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佛茶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京ICP备2022007900号